分類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兒童發展知多少 — 給學前兒童的家長

system

分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獎頒發典禮2023

system

本校參與了「第28屆表揚教師計劃」,楊小鳳主任和譚綺琪老師於9月14日(星期四)

邀出席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並有幸獲頒表揚狀。

「2022年度關愛校園獎勵計劃」

system

本校榮獲「2022年度關愛校園獎勵計劃」之「關愛校園」榮譽 (學前單位組)。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system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日常生活用眼多 大人小朋友同做眼睛操

system

資料來源:趙仕祥中醫師

 

現在的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看電腦、電話或讀書也十分用神,這樣會很傷害眼睛,有一些穴位按摩能幫助小朋友舒緩眼睛。

 

第一個介紹的穴位是攢竹穴,在兩條眼眉的最前端,向下大約半吋的位置,大約是眼眶最角的位置。另一個穴位就叫睛明穴,在兩隻眼睛中間鼻樑位置的旁邊,就是兩隻眼的前端。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眼下面大約1吋左右,大約是兩隻手指位隔著的地方。它就在顴骨位前邊,我們摸的時候,在眼下的地方會有少許凹陷,這個就是四白穴。最後一個穴位是絲竹空穴位,在眼眉最端的位置。這四個穴位都可以幫助得到疏風清熱和明目。

 

我們知道穴位位置後,要怎樣按摩眼部呢?

首先第一個穴位,我們就會用攢竹穴。我們就會用四隻手指按住眼眉,然後用姆指按住攢竹穴。攢竹穴就在眼眉最前端的位置,然後在眼眶角的凹陷處。我們按住他,兩隻手指,互相正反方向轉64下。

 第二個穴位就是睛明穴,在眼頭前面這個位置和鼻樑之間。我們將兩隻手指輕輕捏著鼻樑,然後我們可以向下向上地慢慢按摩,同樣做64下。

 

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我們臉上顴骨內邊的這個平面,其實實際觸摸內裡面其實是一個凹陷位。我們用兩隻手指隔著鼻樑,便可以摸到這個穴位,輕輕按裡面,你會感覺到酸軟。按著之後,亦都可以轉64下。

第四個穴位便是絲竹空穴,我們可用兩隻姆指先按住兩邊的太陽穴,然後我們由攢竹穴開始,從上邊掃至絲竹空穴,然後再跟著在攢竹穴下邊、眼的下邊,掃至絲竹空穴,這樣為之1次,同樣做64下。

這樣按摩了這四個穴位後,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外,還可以幫助眼睛的血氣循環,可以預防近視等眼疾。當我們做眼睛操時,記得是全程閉起雙眼,然後做完眼睛操後,還要閉起雙眼休息2至5分鐘。每一個穴位我們是大約按64下,為何要按64下?因為在中醫角度八八六十四,我們稱為是八八之首。

幼稚園快樂 小學呢?

system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聽過不少家長訴說,幼稚園三年之中,最大陰影就是升小,到底要為孩子做多少﹖要不要安排面試班,要不要惡補英文或禮貌(沒有寫錯,坊間真的有訓練班惡補禮貌)。或者十八般武藝之中,要有十六般武藝就夠嗎﹖還是要學習冷門的技能,務求突圍而出呢,例如學習魔術、雜技一類。家長與小孩都忙記了享受快樂的親子時間,尤其當一切活動都有目的時,心態亦隨之而改變,孩子可能對興趣班已不再感興趣。

 


父母擔心選擇心儀小學  製作履歷表


尤其 K3 學生踏入 6 月的「報校旺季」,家長與孩子面對抉擇,要報 10 間還是 8 間小學,作為爸爸,你很希望只報讀一至兩間心儀小學,但你會否擔當得起「阿仔無書讀」的責任呢?


另一難題肯定是製作履歷表,到底要有多精美呢﹖不少學校都表明最多只收 4 頁紙,但眼見其他家長為孩子撰寫的「工作報告」厚如招股書、精美程度直逼蘋果電腦的簡介書。你望一望孩子,不見得他特別醒,也不是超級「靚仔」,你夠膽只做 4 頁履歷表嗎

「升小」與「做人」的抉擇

最矜貴的不是「學術表現」有多佳,而是學會與人相處、禮貌,當然我最感激是老師特別指導我的兒子「要愛爸爸,爸爸努力工作」,令我在孩子心目中由「成日唔見的人」,而變成「珍惜見到的人」。這些教育對於升小,未必有幫助,但這是親子之間一生一世珍而重之的價值。


回想一下,幼稚園專門培育你的孩子「升小」,還是「做人」,同樣問題,身為家長的你,教育孩子是目的只為「升小」嗎

放下焦慮 不要成為怪獸家長

system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有一位家長的兒子,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也在那時開始,見識到甚麼叫做「怪獸家長」!

 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於是,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但所遇到的反抗,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雖然報的課程不多,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於是又問自己:「對孩子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呢?雖有滿身學問,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抑或是一個活潑、開朗,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

 最後,筆者決定不再「強迫」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就這樣「let go」,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他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想學甚麼,甚至參加中文補習。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都無往而不利。

 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而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不情不願,都一樣要做。但是,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給我們知道,他們很辛苦,他們接受不來!問題是,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還有是孩子的人生

洗澡時間長 濕疹手尾長

system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最近,有家長把女兒患有濕疹的病況上傳至社交網站,相中看到小女孩的手腳紅腫,而且皮膚糜爛,的確我見猶憐。於是,全城的家長也正紛紛分享對付濕疹的秘方,因為不少人也是濕疹的受害者,每逢轉季也會叫苦連天。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當個人體質較弱及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風濕熱邪浸淫肌膚,結果會形成濕疹或令濕疹問題更嚴重。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令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要對付濕疹,要從這 3 個小習慣做起:

縮短洗澡時間
當濕疹發作時,患者常會禁不住抓癢。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細菌
,而且有最多微生物的地方,所以要戒掉經常摸面的壊習慣,以免加重皮膚發炎的機會。同時,患者也不應經常用酒精成分高的產品洗手,因為化學成分會刺激及削弱皮脂膜。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的皮膚感到痕癢,所以一般都喜歡洗手和洗澡,時間亦很長,誤以為能夠紓緩痕癢亦感覺上較潔淨。其實,過分清潔反而會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及角質層,令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受損,加劇濕疹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患者縮短洗澡時間,最好不超過3分鐘。同時,患者亦應選用低敏性的護膚品和沐浴產品,減低對皮膚的刺激。如果患者的濕疹情況嚴重,筆者建議可只清洗腋下、下身及流汗多位置。

筆者在此介紹一款抗敏的配方給大家,材料有防風六錢、苦參六錢和生甘草三錢,用猛火煲 30 分鐘後,用來沖洗敏感患處,有很好的潤膚止癢功效。

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患者的家居環境需時常清理,而且要勤加換洗床單和貼身衣物。另外,患者宜穿著寬鬆和純棉的衣服,應避免穿著毛料的緊身衣,衣服上更不要殘留洗滌劑等化學成分。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患者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飲食要均衡,加上足夠運動,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減低誘發濕疹的機會。在運動後,應立即把汗抹乾,替換被汗浸濕的衣物,這樣可以令皮膚保持清潔乾爽。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減輕壓力。

戒口有效防濕疹

濕疹的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有密切關係,所以戒口對皮膚敏感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皮膚病多由
「濕」、「熱」積聚化成「毒」而起,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濕疹的機會。

分類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育兒文章

叻仔不難得 好媽實難求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筆者曾經聽過兩位媽媽的對話,不知讀者有沒有同感,其中一位說:「你運氣真好!生了個乖寶寶,我卻沒那樣幸運……」有些媽媽或會認為,孩子好與壞,絕大部分與先天有關。事實上,孩子的後天培養亦十分重要,媽媽是否能掌握管教技巧和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均能為孩子帶來很大影響。

當媽媽要指責或教導孩子時,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清楚問題背後的原因。自己會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又或能否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並非將所有問題歸因於「好命」與「不好命」上。常言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其實要令一般子女成材並不困難,特別現今社會提倡多元化發展,孩子能夠發揮的空間無疑也較大。過往社會崇尚醫生、律師等「尊貴」職業,但隨著社會轉型,社會同樣對於在設計和藝術等範疇中有出色表現的人予以欣賞。最重要的是,作為媽媽的有否把握機會,細心發掘孩子的優點。

但是,好的子女也需要好的父母去培育。雖然現今是男女平等的年代,但媽媽在親子的地位上仍是非常重要。若媽媽希望自己懂得教好孩子,就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參加有關的親子課程,聽取不同專家的意見,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學習分析孩子的情況,並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方法及幫助。另外,家長也可參加一些家長互助小組,或把握機會與其他家長保持聯絡,互相交流和觀摩,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及方法,對媽媽如何教導子女將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媽媽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努力做好自己應當做的事,積極學習管教孩子的技巧。請緊記:孩子到來不是要向你「報仇」,而是來向你「報恩」。在學習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能夠學到,可能比教導孩子的還要多。因為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及學問的同時,自己於知識上也有得益。另外,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對於媽媽來說,也是耐性及內涵的考驗,增加人生的歷練及對生命的體會。

於文章的開首的點題是「好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最後筆者亦以一句話作總結:「好的媽媽也不是天生的」。

父母要學習「愛的語言」

system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早年有機構調查發現,近六成子女認為家長沒有用愛的語言與他們溝通,更有近半數父母會在管教子女時,傾向了專制和冷漠模式。其實,親子溝通的模式對建立親子關係甚為重要,筆者今次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有關的調查結果及建議。

 

調查結果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研究,把父母的管教模式歸類為懂得運用「愛的語言」的開明型,以及屬於「非愛的語言」的專制型、放任型及冷漠型。據子女的現實回應顯示,在孩子心目中只有四成一的家長屬於開明型,一成家長屬於放任型,餘下近半家長都屬於專制或冷漠型,而當中專制或冷漠型父母的比例分別為兩成七和兩成二。






調查又發現,父母及子女在三類處境中,理想與現實都出現很大的矛盾,這情況在學業表現處境中顯得尤其嚴重。子女期望父母在學業表現處境屬開明型的有六成二,但現實僅有三成七。同樣地,父母的理想和現實也顯示出重大差距,只有百份之四的父母認為自己在學業表現處境中與子女的相處是專制的,但實際有三成一家長也屬於「專制型」。這反映了父母在處理子女「學業表現」方面時面對很大的困難,不知不覺間就採用了「非愛的語言」。現今有不少父母都過度介入子女的學習,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安排子女參加極多學習活動及坊間不同的補習班,務求令子女在學習上可以走在最前線,因此造成很多親子衝突,甚至令情緒受困擾。

 

我們做父母的,應培養使用「愛的語言」的習慣,因為愈懂得運用稱讚、鼓勵、關愛、接納、欣賞和肯定等正面言詞,子女就愈能明白父母的管教中兼有關愛和規範,從而成長為一個有自尊和自信的人。筆者相信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說話,出發點都是為子女好,但不適當的說話,不單會傷害親子關係,更可能令孩子變得反叛。相反,適當的說話,卻能令孩子樂意接受及盡力做好。

 

建議父母與子女溝通時要:

       說親切、讚美和鼓勵的話

       給予正面的引導

       孩子做得好時要稱讚他

       留意孩子的回應是基於自己的回應

       即使要說不,也應避免負面的說法